手足口病及疱疹性咽峡炎居家防治指引(2024年版)
写在前面的话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居家防治指引》从2017年开始已经更新了3版了,时代在不断变化,知识也需要更新迭代,特此再更新一版,满满的干货,字数多达8k+,建议静下心来慢慢阅读,也可迅速下翻找到自己需要的段落细细研读。。。
先来看一组图片: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此为「手足口病」的典型表现。
皮疹刚开始的时候为斑丘疹,之后转为疱疹(圆形或椭圆形,质地较硬),典型的手足口病皮疹出现于双手(手背、手指间区、手掌)、双足(足趾背侧、足外缘侧、足底、足跟部),也可出现于手臂、腿部(上部大腿)及臀部(斑丘疹比水疱更常见),较少见于躯干和面部。这些皮疹一般不痛不痒。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这些疱疹最具特征性的是:疱疹周围会有一圈红晕,疱内没什么液体。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那如果单单只有下面这个呢?
(看不懂?没关系,诊断的事情建议交给医生来完成)
——此为「疱疹性咽峡炎」。
图中圈圈内的是疱疹/溃疡,这些疱疹除了上图中这个部位常见之外,还常见于两侧颊黏膜和舌部(见下图),较少见于软腭、硬腭和唇龈沟,偶尔出现于悬雍垂、唇和扁桃体上。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滑动查看更多图片
这些疱疹最具特征性的是:疱疹周围会有一圈红晕,疱内没什么液体。
疱疹刚开始的时候多是小小的,粟米样灰白色斑丘疹或是红斑状斑疹,之后进展为水疱,水疱周围有一条细细的红斑状晕环(简称「红晕」)。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引起的?
手足口病是一种以口腔黏膜疹和手足(也有可能出现在其他部位)的斑疹、斑丘疹或水疱疹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主要由柯萨奇病毒(CV-A16)和肠道病毒 71 型(EV-A71)感染所致,自2008年起,世界各地越来越多地报道柯萨奇病毒A6(CV-A6)是手足口病暴发的原因,柯萨奇病毒A组10型(CV-A10)在国内也有增多趋势,但EV-A71型感染的重症比例明显高于CV-A16感染,因此,EV-A71仍然是导致重症和死亡病例的主要原因。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6]
图中红色框内的为既可导致疱疹性咽峡炎又可导致手足口病的病毒。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以发热和疼痛性丘疹-水疱-溃疡性口腔黏膜疹为特征的良性临床综合征,目前国内医学教材和相关的专家共识仍认为「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Enterovirus)感染引起的儿童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主要病原是柯萨奇病毒 A 型(Coxsackievirus⁃A,CV⁃A)和肠道病毒 71 型(Enterovirus⁃A71,EV⁃A71),多突然出现发烧、喉咙痛/咽痛(可能会满嘴痛)、流口水、厌食(因为太痛了)、呕吐等。一般来说,在一周左右不经治疗也会自行痊愈。
同一个人是可以得很多次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因为不同型的肠道病毒之间无交叉免疫,每一次不同型的可致病肠道病毒感染后均可能导致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
手足口和疱疹性咽峡炎****是同一种病吗?
部分手足口病可能只表现有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没有出现皮疹),或者是在初期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后期出现皮疹),换言之,罹患疱疹性咽峡炎后如果出现了皮疹,需要考虑是手足口病,因此,疱疹性咽峡炎也有可能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手足口病,但疱疹性咽峡炎不意味着就是手足口病。
因此,不论是诊断「疱疹性咽峡炎」也好,诊断「手足口病」也罢,都可按手足口病来对待处理。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什么时候流行?
疱疹性咽峡炎的潜伏期为 3~5 天(潜伏期范围可介于 1~14 天),不管是小孩还是成人均可患病,只是 1~6 岁的孩子感染后临床症状比较明显。疱疹性咽峡炎发病率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春夏季节(**4~7 月份)及早秋为发病的高峰期。
手足口病的潜伏期多为 2~10 天(平均 3~5 天),手足口病主要影响5岁及5岁以下的儿童,尤其是婴幼儿,而且,年龄越小,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越高。手足口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以夏秋季多见,冬季发病的较为少见,**不同纬度地区的流行高峰期存在差异,城市地区的发病率高于农村地区。成人也是会得手足口病的,只是隐性感染者多见, 50%~80% 的成人感染肠道病毒后并不会出现症状,但会传播病毒而成为传染源。
值得注意的是,EV71的基因型变化在不同地方随时间观察到,包括新基因型或亚型的出现,这可能导致严重的流行爆发。比如,我们中国在过去十年中主要由“双重重组”EV71株(属于新型D基因型)主导流行,尽管也与其他EV71亚型和柯萨奇A病毒共循环。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是怎么传染的?
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的传染性都很强,而且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只要携带有相关病毒就可成为传染源。
肠道病毒主要经粪-口(粪便排毒时间 2~8 周,最长可达 10 周)和/或呼吸道飞沫(咽部排毒时间 1~2 周,最长可达 30 天),即疱疹性咽峡炎和手足口病主要是通过密切接触病人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如咽喉分泌物、唾液、打喷嚏喷出的飞沫等)传染,也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以及密切接触等传染,还可因间接经被留有肠道病毒的手、毛巾、手绢、水杯、牙杯、碗筷、奶瓶、奶嘴、内衣/贴身衣物、玩具、床上用品、桌椅表面、门把手、医疗器械、水源等传染,流行很快,常可在托儿所、幼儿园等幼托机构、早教机构、社区中造成流行/聚集性发病。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都有哪些症状?
疱疹性咽峡炎通常突起发热和咽痛,热度高低不一,最高可达 40℃ 以上,反复发烧可能会持续 2~4 天,期间还可能会引起热性惊厥,也可伴/不伴有咳嗽、流涕、恶心、呕吐(相对常见)、腹泻、腹痛、头痛、肌肉疼痛(包括颈部、背部等处疼痛和僵硬等)、易激怒/易激惹、颈部淋巴结肿大等。
疱疹往往是紧随发热而至,但也有可能没有发热而只出现疱疹,查看咽部的时候会发现咽部是充血的,并有散在黄色或灰白色疱疹,初起时为丘疹或红色斑疹,在 24 小时内形成水疱(即疱疹),直径通常为 1~5mm,但也有更大的,其周围会有一圈细细的红斑状晕环(简称「红晕」)。
1~2 天后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或灰黄色或浅灰色为基地的浅溃疡,边缘明显发红,溃疡直径 1~20mm 不等,数目多少不等,多见于咽腭弓、软腭、悬雍垂及扁桃体上,也可能会出现在硬腭、舌或颊粘膜等部位。
出现疱疹、溃疡后,咽痛开始出现,严重者可能会是满嘴痛的(但如果是第2、3次或更多次罹患疱疹性咽峡炎则咽痛可能会不明显或甚没有咽痛),可导致吞咽困难,年幼不会表达的可表现为异常哭闹、厌食、拒食、流涎(口水增多)等。
疱疹性咽峡炎发展为手足口病的风险是较高的,尤其是在早期阶段表现出高热、心率呼吸加快(在不烧的时候)、血压升高等症状时。
一般来说,疱疹性咽峡炎是自限性的,多数情况下 4~6 天就自行痊愈了,但也偶有 2 周才好的。通常情况下,是不会有什么并发症的,即使并发腮腺炎的也是偶然事件。
手足口病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以口腔黏膜疹和手足(可能还有其他部位)斑疹、斑丘疹或水疱疹为特征[1]。在儿童和成人中,手足口病是最常见的病毒性皮疹之一。
典型的手足口病往往是在上面的疱疹性咽峡炎的症状基础上,多一个皮疹的表现,但也有部分手足口病也可能只有皮疹,口腔内没有疱疹(即没有疱疹性咽峡炎);但也有个别只表现为疱疹性咽峡炎,而没有出现皮疹。
手足口病相关的皮疹可能为斑疹性、丘疹性或水疱性,这三种类型的皮疹有可能会同时出现,也有可能只出现一种或两种。水疱可由斑疹或斑丘疹演变而来,直径一般为 1~10mm,水疱壁薄,内含清澈或浑浊的液体(液量较少),皮疹周围有一条细细(约 1mm)的红斑状晕环(简称「炎性红晕」)。
根据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 将手足口病分期、 分型为:
第1期,出疹期,此期属于手足口病普通型,绝大多数在此期痊愈。
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手足口病相关的皮疹通常出现在手部(指背、指间及手掌)、足部(趾背、足侧缘、足底及足跟)、臀部(肛周)、腿部(大腿上部)、手臂等处,躯干和面部出现皮疹的相对少见。总的来说,婴幼儿的皮疹多,成人的皮疹少。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1]
手足口病相关的皮疹通常是不痛不痒的,通常在 3~4 天内会自行消退,皮疹恢复时不会结痂,也不会留疤。
不典型皮疹通常小、厚、硬、少,有时还可能会出现瘀点、瘀斑,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医生帮忙综合判断。
应注意的是,某些手足口病(如柯萨奇病毒 A6 和 A10 等感染引起的)的皮疹是可能会有疼痛和瘙痒的。
此时,孩子可能有发烧、咳嗽、流鼻涕、喉咙痛、胃口变差、各种不舒服等一些「感冒」的症状,但咳嗽、流鼻涕等症状往往并不严重。
**第 2 期,神经系统受累期,**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重型,大多数可痊愈。
少数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易惊、肢体抖动、嗜睡等,多发生在病程的1~5天内,表现为精神差、嗜睡、吸吮无力、易惊、头痛、呕吐、烦躁不安、肢体抖动、肌无力、颈项强直等。
**第 3 期,心肺功能衰竭前期,**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病例危重型。及时识别并正确治疗, 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多发生在病程 5 天内,表现为心率和呼吸增快、 出冷汗、 四肢末梢发凉、 皮肤发花、血压升高等。
**第 4 期, 心肺功能衰竭期,**此期属于手足口病重症危重型, 病死率较高。
可在第 3 期的基础上迅速进入该期。临床表现为心动过速(个别心动过缓)、 呼吸急促、 口唇紫绀、 咳粉红色泡沫痰或血性液体、 血压降低或休克。
第 5 期,恢复期
体温逐渐恢复正常,相关的其他症状也逐渐消失,在此期间,也可能会出现乏力、食量减少, 或伴肢体软弱无力, 或肢体麻木等症状。少数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总体而言,第1期和第2期手足口病大多是会自愈的,一般在 1 周内自行缓解而康复,无后遗症。第3期和第4期手足口病毕竟是少数,通常在发病后 1~5天内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包括脑膜炎、脑炎、脊髓炎、脑脊髓炎,以及肺水肿/肺出血和循环衰竭等,重症手足口病进展迅速,如不及早诊断和救治,病死率超过 80%。
因此,不管医生最终诊断孩子得的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对于家长来说,最重要的是学会如何早期识别重症病例,因为重症病例诊疗关键在于及时准确地识别第2期和第3期,防止发展为第 4 期。
如何识别重症病例?
年龄在3岁以下、病程3天以内,是最有可能在短期内发展为危重病例的,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但其实,发病的5天内都是「严密观察期」,一旦有以下情况出现,及时就诊,进行必要的辅助检查和及早予以相应的处理措施。
1、持续高烧:体温(腋温)超过 39℃,常规退烧效果不佳,用了退烧药一小时后体温无明显下降,精神状态未见好转。
2、神经系统异常:在体温正常或体温下降之后仍精神差或萎靡、嗜睡、呕吐、头痛、易惊、情绪激动或烦躁不安、肢体抖动或肌阵挛(通常出现刚入睡时)、颈项强直、「眼球震颤」( 眼球不停颤动)、眼球上翻、急性手脚无力、站立或坐立不稳等,极个别可能会出现食欲亢进。
3、呼吸异常:呼吸增快、减慢或节律不正常,如安静状态下(体温正常时)5 岁以上儿童超过30 次/分钟、1 岁~5 岁超过40 次/分钟、2 月~12 月龄超过50 次/分钟、新生儿~2 月龄超过60 次/分钟视为呼吸增快,如果有持续或反复出现呼吸增快或困难,那么就需要及时就医了。
但应注意的是,体温每升高1℃,一分钟的呼吸次数会增加4~10次。
4、循环功能障碍:出冷汗、四肢末梢发凉、皮肤出现花纹,心率增快(超过160次/分钟)或减慢、血压升高、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延长(>2 秒)等。
5、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常规中白细胞(WBC)值超过 15×109/L,除外其他感染因素和应激反应等情况,但应注意的是,如果是柯萨奇A6病毒感染,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都明显升高的也并不少见,并不一定意味着是合并细菌感染或病情严重了。
6、血糖升高:出现应激性高血糖,血糖大于 8.3 mmol/L。
7、血乳酸升高:出现循环功能障碍时,通常血乳酸≥2.0mmol/L。
再次强调:如符合上述特点,特别是 3 岁以下,在发病的 5 天之内(尤其是病程 3 天内),持续高烧不退、神经系统异常、呼吸异常等,一定要拉响警钟,及时就诊,同时密切观察孩子的病情变化,其中最需要关注的重点是精神状态(尤其是在体温正常或下降之后的精神状态),也要注意特别留意有没有肢体抖动、易惊、皮肤温度以及呼吸、心率情况等情况,一旦发现有病情加重或恶化时,一定要及时就医,而且最好是去当地的手足口病定点医院就诊。
以大疱样皮疹为特征的手足口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手足口病,由柯萨奇病毒 A6 和 A10 等感染可引起这类型的手足口病,皮肤受累通常相对更为严重,伴疼痛及痒感, 且不限于手、 足、口部位。口周受累可能是 A6 型手足口病的临床标志。在病程后期疱疹如破溃,可逐渐出现结痂和大片脱皮,主要发生于手掌和脚底,新生皮肤无明显异常,也不会有明显色素沉着。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这类手足口病在恢复期还可能会出现脱甲症(指甲脱落,近端甲板与甲母质和甲床分离,如下图),这是病毒感染后甲母质生长停滞引起的,最常在起病后 2~8 周(大多是病后2~4周)出现脱甲,通常没有不适的症状,脱落部位的新甲可在几个月内重新正常生长,新甲多在 1~2 月后长出。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3]
怎么治疗和居家护理?
多数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都是普通病例,大多居家治疗护理就可以了,即使已经是需要住院或是已经住院了,也值得看看,因为,不管怎样,大家都需要注意保护好自己,大人也是会得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只是几率比较小而已。
1、注意隔离
手足口病和疱疹性咽峡炎的传染性是很强的,需注意隔离,避免交叉感染,一旦罹患,需居家隔离 2 周(或者,至少隔离至疱疹、溃疡等完全消退后1周),尽量避免非必要的外出,尽量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值得注意的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传染性是最强的。
-
多通风(如定期打开门窗等),以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保持室内温度与湿度适宜。
-
同一室内的人数不要太多,尽量避免吸烟,避免继发感染。
-
除了生病的孩子不要串门外,家长也尽量少串门,因为大人可能会成为这些病毒的传播工具。
2、观察病情
-
注意观察孩子是否有新的症状、体征出现或原有症状、体征有无加重或恶化,尤其是有无前面所说的危重信号出没。特别观察孩子的精神状态、体温和皮疹等情况,具体可参照前面说的「如何识别重症病例」的内容。
-
定期监测体温:一般每 4 个小时可以测一次体温,如体温超过 38.5℃(腋温),每 1~2 小时测一次体温,并要注意有无寒战、惊跳、烦躁不安、胡言乱语、出现幻觉或甚抽搐等情况,进行退热处理后 1 小时应重测体温。
3、注意护理
-
口腔内的疱疹是会很痛的,甚至是会「满嘴痛」的,所以,在饮食上要注意尽量食用烹饪软烂或流质、半流质食物,饮食宜清淡、可口、易消化为主,避免过烫、过咸、过酸、辛辣、硬脆等刺激性较强的食物,并可少食多餐。
-
小婴儿可以食用温凉的流质、半流质食物,如面汤、稀饭、米糊等。
-
注意休息,尤其是在发病的第一周内,尽量限制其活动量以防止过度疲劳。
-
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每次餐后宜用白开水或淡盐水或生理盐水漱口,还不会完成标准漱口动作的孩子可在每次进食后喝点白开水或用生理盐水擦拭口腔,可鼓励少量多次地多喝喝温凉的白开水。
-
注意勤洗手(尤其是在饭前便后,建议用流水冲洗),以避免重复感染或交叉感染。
****皮疹的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可用温水(32℃~37℃ 为宜)洗浴,所穿的衣服宜宽松、柔软,不宜过厚,并注意保持干爽。床铺应平整、干燥、清洁。剪短患儿指甲,以免抓破皮疹,必要时可戴「手套」。臀部有皮疹者,应及时处理患儿大小便(一旦发现有拉大小便后,尽量及时更换尿布),保持臀部的清洁与干燥。如疱疹未破溃,可涂以炉甘石洗剂;如疱疹破溃,可涂以碘伏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并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
4、注意消毒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儿童(后文简称「患儿」)玩过的玩具、用过的奶具、碗筷或其他衣物等生活用品都应彻底消毒。
记住,用 75% 酒精和 5% 来苏尔消毒液消毒是无效的。可有效消毒的方法如下(但不限于):
-
家有患儿时,应加强个人卫生与家庭卫生,同时进行随时消毒;患儿痊愈或送医院治疗后,应对家庭彻底进行一次终末消毒,消毒对象包括:住室地面、墙壁,桌、椅等家具台面,门把手,患儿的奶嘴、奶瓶、餐饮具、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学习用品,玩具,厕所、卫生间,垃圾,污水等。
-
患儿的奶瓶、奶嘴应充分清洗并煮沸消毒 20 分钟后(水煮沸后开始计时)使用。
-
患儿的衣物、被褥等织物需要单独清洗,用 70℃ 以上热水(水温至少维持在 56℃ 以上)浸泡至少 30 分钟。
-
对于可以擦洗或浸泡的玩具、学习用品、某些家具或其他不会浸湿的物品用酒精消毒是无效的,需要用含有效氯 500 mg/L 的消毒剂擦拭或浸泡,作用 15 分钟后用清水擦拭、冲洗干净。
-
被污染的地面、墙壁等可用含有效氯 500 mg/L 消毒液拖地,或用含有效氯(溴)1000 mg/L 消毒剂溶液喷洒消毒,作用 15 分钟。
对门把手、楼梯扶手、床围栏、桌椅台面、水龙头等物体表面可用含有效氯(溴)500 mg/L 消毒液喷洒或擦拭消毒,作用 15 分钟,必要时用清水擦拭干净以免腐蚀损坏。
-
空气消毒采用通风对流方式消毒;如有条件,可以用紫外线灯直接照射,但只限于光线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
有阳光普照时可以将需要消毒的物品放置于太阳底下暴晒,但只限于阳光所能照射到的物体表面。
-
家长或照顾者在给患病宝宝更换尿布(尿不湿)和处理大便或直接接触患病宝宝分泌物、皮肤疱疹前后等都要按正确方法洗手,或进行手消毒,也可考虑戴手套。
如要了解更多的消毒方法,可移步至:
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消毒大全
**5、**药物治疗
-
疱疹性咽峡炎 / 手足口病目前来说并没有什么特效药可用于治疗,有自愈性,也可不需要什么特殊治疗,有什么症状解决什么症状即可,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尽量让孩子舒服点,尽早康复。
-
婴幼儿发烧时,切忌捂热(捂汗),不可包裹过多过紧,以免影响散热,甚至发生捂热综合征。
-
如孩子发烧并伴有精神状态不好或差、各种不适,予以使用退烧药,比如布洛芬、右旋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烧药;如果口腔疼痛影响进食或睡眠等日常,也可以服用退烧药以止痛,比如在进食前或睡前半小时先予以服用退烧药。
-
干扰素(IFN)-α喷雾或雾化、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早期使用可有一定疗效,但目前尚缺乏强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
不应使用阿昔洛韦、更昔洛韦、单磷酸阿糖腺苷等药物进行治疗。
-
重症手足口病的治疗需要更加积极和综合的方法,包括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等,往往是需要住院治疗的。
6、关于预防
-
在手足口病/疱疹性咽峡炎流行期间,无患病儿童的家庭,应注意家庭成员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
-
确保厨房、卫生间卫生,家庭地面和桌、椅、床、柜、门把手等各种物体表面也应做好卫生清洁。
-
个人卫生应注意勤洗手、洗澡,勤换洗衣物,勤晾晒被褥。婴儿奶嘴、奶瓶煮沸消毒 20 分钟后使用,儿童玩具定期清洗。
-
特别是有小孩的家庭,家庭成员回家后应及时洗手(勤洗手,并正确洗手)、更衣,有客来访后,对相关物品进行清洁处理,必要时进行消毒。
-
每天开窗通风至少 2~3 次,每次不少于 30 分钟。
-
目前已经有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首个肠道病毒 71 型(EV71)灭活疫苗了,这将是预防由 EV71 病毒感染引起的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无菌性脑膜炎、脑干脑炎和脊髓灰质炎样的麻痹等疾病最有力的武器,可以减少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病的重症和死亡病例的发生。但由于现有疫苗不能产生交叉保护抗体,不能预防其他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疱疹性龈口炎。
-
肠道病毒 71 型(EV71)灭活疫苗的接种对象为 6 月龄至 5 岁儿童,基础免疫程序为 2 剂次,间隔 1 个月,目前是否需要进行加强免疫暂未确定,有条件者可以考虑接种。
应注意的是:因疫苗特性或受种者个体差异等因素,疫苗保护率并非 100%,研究数据显示,接种成功后可预防由 EV71 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及其重症保护率达到 97.3%。
结语
无论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传染性都很强,目前还没有特效药,治疗没有特异性,但所幸的是,不管是疱疹性咽峡炎还是手足口病,通常是自限性的,大多数是会自己好的,发生重症的毕竟还是少数,只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期识别危重信号,及时就诊,合理治疗,一般是会顺利自行康复的,而勤洗手和常规消毒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有助于预防传播。
参考文献
[1] José R Romero,Morven S Edwards, Jan E Drutz.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and herpangina[EB/OL]. https://www.uptodate.cn/contents/hand-foot-and-mouth-disease-and-herpangina,2022-03-28/2024-05-20.
[2]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版)》编写专家委员会. 手足口病诊疗指南(2018年版)[J]. 中华传染病杂志,2018,36(5):257-263.
[3] 邓慧玲,张玉凤,马超峰,等. 以大疱样皮疹为特征的手足口病病原学及临床特点分析[J]. 中华儿科杂志,2015,53(8):616-620.
[4]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A guide to clinical management and public health response for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 (HFMD)[R]. Manila: WHO Regional Office for the Western Pacific.
[5] Cox B, Levent F. Hand, foot, and mouth disease[J]. JAMA, 2018, 320(23): 2492.
[6] 王天有,申昆玲,沈颖主编.诸福棠实用儿科学.第9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4:987-1001.
[7]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疱疹性咽峡炎诊断及治疗专家共识(2019年版)[J]. 中华儿科杂志,2019,57(3):177-180.